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二
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二
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兴则经济兴。
五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共完成15144亿元,相比“十二五”期间增加2362亿元,增长18.5%;2015年—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共完成5009亿元,相比“十二五”期间增加603亿元,增长约13.6%;工业经济增长对GDP的贡献率为38.5%。电子显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食品、医药、纺织、建材等七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来,全市上下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强化项目支撑,强化工业主导,强化创新驱动,抓增量、优存量、扩总量、促变量,一组组稳步壮大的数字的背后,映射出全市上下不懈奋斗的辛勤成就。
狠抓项目“攒动能”
电子显示、高端能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
现代农业、医药和医疗器械、新型纺织建材、文体康养4个五百亿级特色产业;
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4个百亿级新经济;
陕西法士特咸阳精密扩能项目。(资料图)
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和投资拉动齐转发力,着力构建符合市域发展实际的“544现代产业体系”,用现代工业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截至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62.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7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726户,制造业企业占比达到90.5%,10亿元以上产值工业企业57户,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达到6.5%,整体发展质量较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8户,省级质量标杆企业6户,全市工业效益稳步上升。
全市不断加快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下降4%,能化工业占比持续下降,全市非能工业占比较2016年提高3.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7.67%,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3.6%,已经形成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格局。
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建成468个,完成投资1868亿元。其中,引进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引进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98个。正泰、伊利、冠捷、法士特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咸阳,CEC8.6代液晶面板、隆基光伏、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车、法士特智能传动、金沙河超大粮食加工基地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以高新区、文体功能区、装备园、科技园的“两区两园”为引领,以“一廊、一基地”为支撑,我市形成了19个县域工业园区为辐射的工业布局。1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和6个县域工业集中区被列入省级示范重点园区。全市县域集中区入驻企业900余户,集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例达60%。
新兴纺织工业园区内入驻企业生产车间。(资料图)
在积极推动县域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全市不断加大标准化厂房和双创基地建设力度,推进百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工程,累计建设适应产业导向的标准化厂房9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20亿元,工业发展环境大为改观。
创新发展“有信心”
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强引擎。咸阳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指数为141.53,较五年前年约提高了30%。
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18个,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7个,正在依托骨干企业筹建陕西省先进显示创新中心和陕西省现代中药创新中心。
全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培育瞪羚企业、发展高新产业。全市共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60家、瞪羚企业及小巨人企业7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家,总量是2016年的2.2倍。咸阳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从124位上升到82位,装备制造产业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产业园已形成纺织产业和汽车产业双轮驱动的态势,临空经济带拓展发展新空间,三原高新区升级为省级高新区。
借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强劲东风,我市迅速筹措专项科技转化基金,投资200亿元开工建设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深化咸阳高新区、咸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制定《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政策包”,出台《加强人才工作推进秦创原咸阳核心区若干政策》,第一时间抢占新兴产业战略高地、招引人才、鼓励创新。秦都“秦创原+智汇原”平台、秦创原·泾阳创新实践基地等相继投入使用。
正泰电气生产车间。(资料图)
按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我市加快实施光网支撑能力提升、光网城市质量提升、移动网络覆盖、IPv6部署推进等“四大工程”,全市4G移动网络、光网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数字咸阳建设取得新成效,通信综合能力得到新提升,5G网络覆盖率进一步提升,5G场景应用正在逐步展开。
同步,我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市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5%,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4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2%,网络化协同的企业比例25%,智能制造就绪率4.5%,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取得了较大提升。
硬件不断提升,软件持续优化。
我市扎实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平均核准时间缩短至2.46天,比规定时间减少7.54天;缩短工程投标文件编制时间,将原来最短49个工作日的招标时间减少到20个工作日,缩减率达到59%;将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职工参保登记3个事项,全部纳入“打包一件事”办理范围,政务“好差评”系统评价满意度99.91%。
纾困帮扶“提质量”
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积极开展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共治理各类“散乱污”企业2962户,完成率100%。持续开展北部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加快推进危化企业搬迁改造进度,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煤炭消耗总量比“十三五”初期下降9.7万吨标煤,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累计降低1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86%,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目标。
转型发展,企业不可避免就会遇到困难。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市持续深化停减产企业纾困帮扶工作。
——落实中省市支持工业发展20条、中小微企业发展17条等纾困惠企政策,引导企业向上申报政策支持。先后为长风动力、科隆新材料等企业争取专项债券、转型升级、研发奖补等资金1.4亿元。
——出台本地支持工业发展30条意见,统筹市级工业专项资金、中小企业风险补偿金、企业稳岗就业扶持资金、科创种子基金,制定“四个亿”财政资金扶持措施,累计为秦川乳业、兴航新材等152户企业和咸阳高新区等4个园区拨付扶持资金1.1亿元,让企业享受政策。
——对23户存在设备检修、厂房搬迁、证照到期等问题的企业,建立市县两级绿色通道,加强协调帮办。对99户存在市场销售不畅问题的企业,搭建互采互销平台,益海嘉里等50余户企业签订产品供应合同,促进产销对接,加快释放产能。
——对10户存在环保、节能、安全等方面问题的企业,及时兑现技改奖补资金9317万元,引导龙新防水等5户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完成环保、节能等技改项目。对23户存在用工、资金和原材料不足等问题的企业,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天佑成纸业等10户减产企业落实贷款7400余万元。
——实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取消涉企保证金11项,帮助步长制药等20户企业进入工信部减负工作调查企业名录,为全市各类用人单位和企业减免社保等费用9920万元;引导礼泉海螺等重点工业企业参与直供电交易,累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5649万元。帮扶过程中,全市各级帮扶干部深入企业1000余次,解决实际问题277件。
当前,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昂首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驰骋
编辑:韩越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 期 推 荐